虽然两国经济差异很大,尽管
德国统一困难重重,但德国仍然
是一个强大的
国家,但
英国
希望将英镑的价值保持在2.7个百分点以上。
试图维持这一标准,使得英国的
利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,但它要求以2.7英镑的
固定利率作为加入
欧洲汇率机制(ERM)的条件。
索罗斯首先想知道固定汇率能与市场力量抗衡多久,他们开始做空英镑。
索罗斯借了
很多钱来赌英镑。
英国为了吸引投资者,将利率提高到两位数。
政府希望通过增加买入压力来缓解卖压。
然而,支付利息成本的资金远远不能承受压力,但
英国政府意识到,它将失去数十亿资金来支持英镑。
于是,它退出了企业风险管理,英镑价值暴跌。
索罗斯从这笔交易中至少赚了10亿美元。
对英国政府来说,英镑贬值实际上是有效的,因为它将迫使过高的利息和通货膨胀从经济中消失,使其成为企业的理想环境 欧盟第二大经济体
法国此前也一直在努力避免第三次
全国性
封锁,但新增感染和
重症监护患者的持续攀升压力,击败了经济领域希望保持开放的努力。
到上周三宣布实施全国性封锁政策时,该国每10张重症监护床位中就有9张已被占用。
从4月3日起,全法国非必需品商店关门,学校开始为期三至四周的关闭,晚上19时至次日6时实施宵禁,人们被
禁止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离家超过10公里。
法国卫生部门预计,该国确诊病例数可能在4月7日至10日达到第三波峰值。
即便是在新冠
感染率和死亡率一直属于欧洲最低
水平的挪威,该国总理
索尔
伯格(ErnaSolberg)7日对议会表示,政府开始放松限制措施之前,必须降低当前的感染率和住院率。
索尔伯格
原本
计划在复活节前提出重新开放该国的计划,但后来采取了更严厉的措施:禁止在公共场所提供酒精饮料,要求国民在出国度假后必须在指定酒店进行为期10天的隔离检疫等。
印度
流行
病毒株出现了双
突变,但不是此次
疫情完全失控的原因。
印度B.1.
617的双突变株自2020年10月在印度被检出,因含有S蛋白上E484Q和L452R的突变,被称为“双突变”病毒株。
在印度的突变株中,B.1.617所占比例即高于B.1.1.7和B.1.351突变株。
B.1.617的比例自
4月份开始显著增加,所占比例已经超过70%。
目前多个国家已经对印度航班禁航。
截至2021年4月20日,B.1.617的双突变株已在20多个国家被检出,其他国家并未发生类似印度的疫情大爆发。
根据基因组数据提示的流行趋势来看,B.1.617(印度突变株)的传播性和B.1.17(英国突变株)相当,高于B.1.351(南非株)。
印度的死亡率在4月迅速上升 自4月16日起,每日死亡人数突破1300人,达到了新冠疫情暴发每日死亡人数的新高,其趋势与印度范围内B1.617占比逐渐增高相对应。
4月25日左右的每日死亡人数上升至接近2000人。
主要的原因还是医疗挤兑了。
当氧气供给都跟不上的时候,很多年轻的病人都可能会死去,原本他们只要有一口氧气吸就能活下来的。
印度目前最需要的是氧气,氧气胜过任何药物,可以降低年轻病人死亡。
印度是否能通过大流行获得
群体免疫 截至2021年4月24日,根据官方数据,印度累计感染率为1.16%。
离群体免疫70%的水平估计需要几十年的时间。
还要额外至少死亡数百万人。
如果在1918年大流感后的今天还走到这一步,则政府势必需要被人民问责。
因此,印度后续的局势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。
印度疫情是否标志着
疫苗的失败 根据突变株对于血清
中和以及疫苗的影响研究发现,接种当地疫苗和康复者血清的样本虽然对B.1.617中和活性下降2倍左右。
但是仍对突变株有效,目前虽然印度疫苗的接种总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,但因其国内的人口基数较大,单剂疫苗接种比例为8.0%,疫苗的接种比例较低,目前根本达不到阻止疫情传播的程度。
以色列虽然有英国突变株流行,对疫苗的作用略有下降,但是今天以色列疫苗接种率加自然感染或的保护率达到70%以上,宣布疫情得到完全控制。
再次显示当前疫苗仍然是对付疫情的重要法宝。
印度后续的疫情走势 今年三月份印度的社会管控出现了放松,多次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节,彻底放弃社交距离的措施。
且疫情刚暴发时,政府对疫情处理也不够积极,才会出现4月内疫情进一步发展。
即使是现在马上加快疫苗接种,也已经来不及了,更大的暴发还在后面。
后续只有采取极其严格的公共卫生措施,政府采取坚决的正确应对,百姓有很好的配合,才能度过目前的危机。
经济增长势头强劲,
物价上涨将是短暂的,如果
通胀预期超过2%的水平,
就会使用工具将其降下来,一次性物价上涨不太可能导致持续的通胀。
基数效应将为4月份的核心通胀贡献约0.7个百分点,基数效应将为整体通胀贡献约一个百分点。
导致
价格上涨的供应链瓶颈
并不会使美联储改变政策。
不应该怀疑美联储是否会采取控制通胀的行动。
希望看到更多月份数据的改善(类似于3月就业报告),并没有暗示部分价格上涨将持续。
通胀预期回归到2018年和2014年左右的水平;与疫情前相比,现在的通胀预期更符合美联储2%的通胀目标。
希望通胀预期上升,并稍高于过去几十年的水平。
希望通胀预期牢固控制在2%,损益平衡通胀率很接近目标水平,会密切关注通胀预期。
我们不需要完全达到目标后才缩减购债
参与评论(0)